“易武茶,曾代表了東方帝國最精細的品位”。
它是普洱茶的發(fā)祥地,古六大茶山是普洱茶的魂,而易武是六大茶山的樞紐,是清朝后期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(zhèn)和茶葉的加工、集散中心。
從道光25年到民國26年的近百年時間里,是易武普洱茶最鼎盛的時期。同慶號、同昌號、同興號、車順號、宋聘號、福元昌號這一批的老字號亦應運而生。
易武茶,曾被運送京城,被以前的皇帝喝,代表著古老東方帝國的精細品位。
易武茶,曾被運送西藏,被以前的僧人喝,緊緊地貼近著人類的精神世界。
時至今日,歷史上著名的老茶皆出自易武。易武茶以“津”見長,它的生津會是一種細長持久的口腔體驗過程,生液對于人體養(yǎng)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。一款好茶的體驗類似于“舌底鳴泉”、“舌底生花”,芬芳自來,回甘順暢。易武茶的濃而不烈,喉韻悠長帶給人的潤澤美好體驗正如同易武茶的歷史一樣悠遠綿長,耐人尋味。
易武的歷史
從唐宋開始興起的茶馬互市,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。馬幫驅使騾馬馱著茶葉和鹽巴越過滇西向北十萬大山,抵達西藏,換回戰(zhàn)馬,香料,礦石和其他物資。
崇禎自縊,滿人入關。馬背民族,一統天下。明代君主用普洱茶換戰(zhàn)馬,如今新君換舊主,普洱茶終于從江湖之遠終至廟堂之上,成為朝貢上品。登峰造極,一時風頭無雙。
易武茶的重生之路
咸豐后期,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。1856年,杜文秀在湘西起義,攻占了大理、普洱等地。自此十余年的紛爭戰(zhàn)亂,阻斷了傳統普洱茶的運輸行銷路徑。
卻不料到促發(fā)了易武茶的外銷,從位于中撾邊境的易武,經過越南的萊州、老撾的豐沙里,轉運香港、東南亞、易武成為六大茶山外銷唯一的中轉站。易武茶完成了從貢茶到“僑茶”的轉變,遠離了中國腹地。
茶號的興起
鴉片戰(zhàn)爭后,廣州開通通商口岸,廣東商人在萊州設商號專收易武茶,而易武茶商也開始跑香港,到光緒年間,易武成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葉加工基地、出口基地和茶葉集散地。
民國時期,香港成了易武茶商的聚集地,茶商們紛紛注冊自己的茶號為商標。
從民國初期到抗戰(zhàn)前夕,易武茶葉保持在一個興旺的階段。易武街、麻黑、易比、曼秀、落水洞、大漆樹幾個村寨就有茶號20多家。較大的有同慶號、同昌號、同興號、泰來祥;福元昌、同泰昌、宋聘號。從馬背上走出去的易武茶,成為了東南亞乃至海外對普洱茶認知的第一印象。人類對第一口普洱茶的記憶由此開始。
易武茶山的地理價值
易武古鎮(zhèn)是茶馬古道的源頭。"茶馬古道"是云南、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,由于是用川、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、藥材交易,以馬幫運輸,故稱"茶馬古道"。易武是歷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,生產的普洱茶遠銷中國西藏、東南亞等地。為運送貢茶及大宗茶葉、貨物、人員來往方便,在道光年間由地方集資投勞,從易武起修筑2-3米寬,240余公里長的青石板茶馬古道。每逢產茶旺季,外來購茶、運茶人數達萬人,真可謂是商賈云集、騾馬塞途。明清時期,這里商賈云集、熱鬧非凡,如今依然保持著種茶、采茶、制茶的傳統。
易武茶山位于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,距西雙版納州州府景洪市110公里,歷史上因出產清朝皇帝飲用貢茶,而聞名于世。其茶茶味醇厚甘甜、回味悠久、水路細膩。
易武茶的生態(tài)價值
易武緊鄰老撾邊境,海拔差異大,氣候立體型,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,使易武成為森林覆蓋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區(qū)域之一。這里是大葉普洱的棲息之地,漢人入滇,不斷在易武開荒種植茶樹。百年的古茶樹巍然佇立,散落于山林叢生。同慶河,哆依樹、百花潭、薄荷塘等古樹資源豐富的微產區(qū)被人一一發(fā)掘。
易武茶的口感
易武,山高霧重,土地肥沃,溫熱多雨,天生的就是出產上等好茶的地方。再加上易武茶人孜孜不倦的研究古法制茶的貢茶工藝,自然就生產出讓人難以忘懷的精妙茶品。存放得當的易武普洱茶細膩柔滑,變化多端。
原料是基礎,工藝是關鍵,存放是升華:
那些癡迷于易武茶的老茶友們更是能從中體驗到:湯質均勻的細膩柔滑感,回甘生津和喉韻都很含蓄,滋味持久性很強,柔中帶剛,入口柔和,苦澀味比較輕,回甘較好,有獨特的高山百花蜜香味。存儲陳化速度較快,蜜韻也會隨著時間變的更加濃郁。
易武茶的特性:
易武茶擁有一種獨特的蜜韻,尤其是古樹茶,每年早春第一季的茶,其蜜韻是最足的。茶湯細膩柔滑,可以喝到湯質均勻的絲滑之感。回甘生津和喉韻都很含蓄,茶味持久性很強,這也是易武茶頗具特色的“柔中帶剛”。
隨著時間的沉淀(一般3年之后),易武茶湯的品質與飽滿程度可以用“豐韻細膩沉穩(wěn)厚實”、“蜜韻足而持久”來形容。有年份的老茶,茶體現出“越陳茶氣越足”的特點,與新茶相比,易武老茶香揚水柔、回甘明顯、蜜韻濃郁、極耐沖泡。